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党支部成立于2002年,12名正式工作人员均为中共党员,平均年龄33岁。支部以建设“学习型”“服务型”“创新型”和“育人型”党支部为目标,结合自身业务和工作,创新性提出了支部领导下的党员负责制、群众联系“三加强”制度和基层党建与业务部门“三融合”制度,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。近三年来,支部先后获得吉林省“先进基层党组织”、吉林省高校“先进基层党组织标兵”、学校“先进基层党组织标兵”、教育部首批“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”培育单位;支部党员先后荣获吉林省高校“优秀党务工作者”、学校“优秀党务工作者标兵”、学校“优秀共产党员”等荣誉。
一、加强制度创新,永葆支部活力
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党支部除了坚持日常组织生活制度,着重以下方面制度创新,并取得良好成效。
支部领导下的党员负责制(简称“党员PI制” )。打破传统科层体制,实行扁平化管理。每个党员都有其全权负责的领域和任务。每周一召开支部全体党员大会,共同讨论确定本周工作。之后,各负其责、相互协同、创先争优,形成了“支部周会决策”“支部月会总结”“学期支部述职”相结合的运行机制,组织了“我是主任”“我来述职”等系列支部主题活动,充分发挥了每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。“党员PI制”实施两年来,每一名党员敢于担当,大胆创新,持续实现了我校就业率的高位提升。年终就业率在按要求同期公布就业率的部属师大中排名第一,高于其他部属师大平均约5个百分点。
党支部组织观看电影《厉害了,我的国》
群众联系“三加强”制度。党员和基层党建,如果脱离群众,很难说优秀。为此,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党支部着力加强与学生、用人单位和学院三个方面群众的联系。通过东师就业午餐会等鲜活的新形式,充分与学生进行座谈和访谈,平均每年60余次。每年带领20多个小组、50多人的团队,分别在春秋两季走访近50个城市的500余家用人单位,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交流。平均每年深入学院开展调研40余次,全面了解学院需求与动态。扎实的工作获得了群众的普遍好评,我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高达97.7%,用人单位满意度高达98.34%。
基层党建与部门业务“三融合”制度。基层党建不能脱离核心业务工作,每名党员都要把党性融入到具体业务中去。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党支部创造性地提出将“党建与就业创业课程、日常就业指导、招聘会”相融合的“三融合”制度,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就业创业指导课程,发挥了课程思政教育引领作用;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日常就业指导,发挥了“观念驱动型”就业指导的育人功能;将“招聘会+价值引领”理念融入“全国高校毕业生教育人才招聘会”,产生了良好反响。我校先后三次受邀在全国就业培训会议上分享“三融合”工作经验。
党支部举行就业指导专题报告会
二、紧扣“四型”目标,提升支部建设质量
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党支部总结多年支部建设的探索经验,将建立“学习型”“服务型”“创新型”“育人型”党支部作为样板支部建设目标,并制定了系列工作举措。
加强学习型党支部建设。基层党支部建设,关键在学习。学习够深入,认识才可能到位;认识到位了,才能够指导工作做出成效。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党支部全面加强“学习型党支部”建设,制定学年学习计划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“每周一学”制度,推行学习教育常态化;设立“党建学习图书角”,紧抓主题党日学习,确保学习教育规范化;创新多样化的学习形式,坚持“走出去”与“引进来”相结合,增强学习教育的趣味性和长效性。全力营造“学习促进工作、工作助力学习”的学习型党支部良好氛围。
加强服务型党支部建设。加强支部建设,要紧紧围绕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”的根本宗旨。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党支部要继续坚持“贴近学生、贴近需求、贴近困难、贴近未来”的“四贴近”准则,做精做细就业指导服务、做全做足就业招聘服务、做实做准信息支持服务,全面加强服务型党支部建设,助力大学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。
加强创新型党支部建设。创新是党建工作不断前进的“发动机”,永葆生机的“动力源”,全面提高管理水平的“加速器”。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党支部要进一步加强创新型党支部建设,在持续发挥“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”的示范作用上狠下功夫。一是,努力做好支部建设的模式创新,积极推出、及时总结行之有效又便于推广的支部建设新模式;二是,加强支部建设的服务载体创新,进一步推进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变革,提高办事效率、畅通工作渠道,打造支部建设的高水平和高质量。
加强育人型党支部建设。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党支部作为基层党支部和基层业务部门,承担着立德树人的育人职责,要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日常就业工作有机结合,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校园招聘会、融入就业创业课程主渠道、融入日常就业指导等就业创业工作的全过程,进一步加强育人型党支部建设。
党支部举行向优秀党员郑德荣同志学习活动